鼩 拼音
注音 ㄑㄩˊ
部首
部外笔画 5画
总笔画 18画
详细解释

基本字义

qú ㄑㄩˊ

◎〔鼱〕哺乳动物,毛色灰褐或灰白,形极似鼠,但吻部细而尖,穿穴地中而造巢,吃昆虫、蚯蚓等,有益于农作物。亦称“鼱”;古称“”或“鼱”。

宋本廣韻

廣韻目次:上平十虞

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
其俱 平聲 合口三等 gʰĭu gyo/giu

用手指左右滑动查看全部

详细字义

〈名〉

鼩鼠 [shrew],又叫“鼱鼩。食虫类动物,形似小鼠,体小尾短。如:鼩洞(鼠洞)

康熙字典

【亥集下】【鼠部】

鼩·康熙筆画:18·部外筆画:5

《唐韻》其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權俱切,音劬。《說文》精鼩鼠也。《爾雅·釋獸》鼩鼠。《註》小鼱鼩也。亦名鼩。

说文解字
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
【卷十】【鼠部】鼩

精鼩鼠也。从鼠句聲。其俱切
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
精鼩鼠也。四字一句。爾雅謂之鼩鼠。郭注。小鼱鼩也。亦名鼩。漢書東方朔傳如淳注曰。鼱鼩,小鼠也。音精劬。據爾雅釋文,字林有鼱字。从鼠。句聲。其俱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
方言集汇

粤语:keoi4

客家话:[客语拼音字汇]gi1

鼩字组词
学习应用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