筝 繁体字
拼音 zhēng
注音 ㄓㄥ
部首
部外笔画 6画
总笔画 12画
详细解释

基本字义

zhēng ㄓㄥˉ

◎弦乐器,木制长形。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,现为二十五根弦。

详细字义

zhēng

〈名〉

(1)(形声。从竹,争声。从竹,与乐器有关。本义:拨弦乐器。形似瑟。筝是拨弦乐器,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,故又称“秦筝”)同本义 [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.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]

筝,鼓弦竹身乐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筝,五弦筑身乐也。——《御览》引《说文》

挟人筝而弹纬。——《楚辞·愍命》。注:“小琴也。”

竽瑟空侯琴筑筝。——《急就篇》

(2)又如:筝人(弹筝的人);筝阮(秦筝与阮咸。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);筝妓(弹筝的艺妓);筝柱(筝上的弦柱)

英汉互译

kitezither

康熙字典

【未集上】【竹部】

《廣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甾莖切。《正韻》甾耕切,音爭。《說文》鼓絃竹身樂也。《通典》箏,秦聲也。《急就篇註》箏,瑟類,本十二絃,今則十三。《風俗通》箏,蒙恬所造。《集韻》秦俗薄惡,有父子爭瑟者,各入其半,當時名爲箏。《釋名》箏,施絃高急,箏箏然也。《傅元·箏賦序》上崇似天,下平似地,中空準六合,柱擬十二月,設之則四象在,鼓之則五音發。《史記·樂書》唐有軋箏。《註》以片竹潤其端,而軋之有聲。

又簷前鐵馬曰風箏。風動成音,自諧宮商。《元稹·連昌宮辭》鳥啄風箏碎珠玉。

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傅,橫木。《註》一名結縷,俗謂之鼓箏草。

说文解字
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
【卷五】【竹部】箏

鼓弦竹身樂也。从竹爭聲。側莖切
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
五弦筑身樂也。各本作弦竹身。不可通。今依太平御覽正。風俗通曰。箏,謹按樂記五弦筑身也。今幷梁二州箏形如瑟。不知誰所改作也。或曰秦蒙恬所造。據此知古箏五弦。恬乃改十二弦。變形如瑟耳。魏晉以後。箏皆如瑟十二弦。唐至今十三弦。筑似箏,細項。古筑與箏相似,不同瑟也。言筑。身者,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。言五弦筑身者,以見箏之弦少於筑也。宋書樂志改筑身爲瑟身。誤矣。从竹。筑本竹聲。故从竹。卽从筑省也。筑箏皆木爲之。爭聲。側莖切。十一部。

方言集汇

粤语:zaang1zang1

English

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; kite

筝字组词
带筝的成语
学习应用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