柱 拼音 zhù
注音 ㄓㄨˋ
部首
部外笔画 5画
总笔画 9画
详细解释

基本字义

zhù ㄓㄨˋ

1、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:子。石。顶梁

2、形状像子的东西,或作用重要如子的:水臣(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)。

宋本廣韻

廣韻目次:上九麌

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
直主 上聲 合口三等 ɖʰĭu dryox/diuu

用手指左右滑动查看全部

廣韻目次:上九麌

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
知庾 上聲 合口三等 ţĭu tryox/tiuu

用手指左右滑动查看全部

详细字义

zhǔ

〈动〉

(1)支撑。通“拄” [support]

且鳌足可以柱天,体必长大,不容于天地,女娲虽圣,何能杀之?——《论衡·谈天》

(2)又如:柱天(撑天;支天);柱地(立柱支地)

(3)挡住;阻塞 [stop]

内人共举机以柱门,兵斫门,不能破。——《三国志》

(4)拄 [lean on]

手把定筇竹,柱杖行田野,出村房。——《刘知远诸宫调》

(5)又如:柱杖(手杖)

(6)另见 zhù

基本词义

zhù

〈名〉

(1)(形声。从木,主声。本义:屋柱)

(2)同本义 [post;pillar;column]

柱,楹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剪屏柱楣。——《仪礼·丧服》。注:“所谓梁闇。”

东至于底柱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

散木也,…以为柱则蠹。——《庄子·人间世》

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以掷 秦王,不中,中柱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

柱以白璧。——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
(3)又如:柱磉石(支撑柱子的基石);铜柱;楣柱;柱桷(屋柱和椽子);柱梁(柱和梁);柱栋(屋柱与栋梁);柱极(殿柱和正梁);柱楣(茅庐的立柱和前檐;柱和梁)

(4)像柱子的东西 [sth.shaped like a column]

王以名使括(赵括),若胶柱鼓瑟耳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(5)又如:水柱;冰柱;花柱

(6)另见 zhǔ

英汉互译

columniationmastpolepost

康熙字典

【辰集中】【木部】

柱·康熙筆画:9·部外筆画:5

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主切《集韻》重主切,除上聲。《說文》楹也。《廣雅》楹謂之柱。《前漢·成帝紀》腐木不可以爲柱。

又底柱,山名。《書·禹貢》東至于底柱。

又上柱國、柱下史。皆官名。《戰國策》爵爲執珪,官爲柱國。《漢官儀》侍御史爲柱下史。

又《前漢·禮樂志》柱工員二人。《註》柱工,主箏瑟之柱。

又應劭曰:柱下史法冠,一曰柱後,以鐵爲柱也。《蔡邕·獨斷》柱後惠文冠。

又《唐韻》知庾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冢庾切,音主。柱夫,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柱夫,搖車。

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株遇切,音駐。與拄通。掌也,刺也。《前漢·朱雲傳》連柱五鹿君。

又枝柱曰柱。《韓愈·王適墓銘》鼎也不可以柱車,馬也不可以守閭。

说文解字
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
【卷六】【木部】柱

楹也。从木主聲。直主切
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
楹也。柱之言主也。屋之主也。從木。主聲。直主切。古音在四部。按柱引伸爲支柱柱塞。不計縱横也。凡經注皆用柱。俗乃別造從手拄字。音株主切。

方言集汇

粤语:cyu5

客家话:[客语拼音字汇]cu1[台湾四县腔]cu1cu3[梅县腔]chu1[沙头角腔]cu1[东莞腔]zu3[海陆丰腔]chu1chu3[客英字典]chu5[陆丰腔]chu1[宝安腔]cu1

English

pillar, post; support; lean on

柱字组词
带柱的成语
学习应用类